新闻详情

月經婦女知多少--蔡曼英中醫師-2020.06.30

发表时间:2020-06-30 15:44

月經婦女知多少

  婦女一生中由青春期到絕經前,都會經歷數十年的週期性經血從陰道排出的生理現象,即月經,但何謂正常月經,不少婦女都沒有清晰概念,患有月經病時,也不會意識到要求診,因而錯失了治療的時機。


  月經病是指月經的周期、經期、經量、質異常,或伴隨月經周期或絕期前後出現一系列症狀的病症;正常的月經周期一般為28天,在21~35天也屬正常,正常經期為3~7天,經量為50~80ml,形象化的經量描述為約用10~20塊維生巾。


  香港婦女由於要兼顧家庭及工作兩方面,經常處於極度忙碌的狀態,對自己的月經不調 如月經先期、月經先後不定期、月經過少等的病症很容易會忽略不處理,唯因痛經而影響日常生活才會較主動求醫。


  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周期性的小腹疼痛,可呈陣發性痙攣或脹痛伴下墜感,嚴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、肛門、陰道、股內側,甚至可見面青肢冷、嘔吐汗出、暈厥現象。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及繼發性痛經;原發性痛經,又稱功能性痛經,是指生殖器宮無器質性病變者,多見於青少年婦女;繼發性痛經,是指由於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腺肌症、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引起的痛經,常見於育齡期婦女。


  雖然引起痛經的因素複雜,而且相互交錯或重複出現,但它的總病機與其它痛証無分別,均為不通則痛,不榮則痛。患者或因素性抑鬱、憤怒傷肝、經期產後感受外邪引致氣滯血瘀;或因經期產後感受寒邪、過食生冷、冒雨涉水引致寒凝血瘀;或因素體濕熱內蘊、經產餘血未盡感受濕熱之邪引致濕熱蘊結;患者因而冲任瘀阻,經前經期,氣血下注,胞脈壅滯,血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患者又或因素體處弱、大病久病、脾胃虛弱引致氣血虛弱;或因素體腎虛、房勞多產、久病虛損引致腎氣虧損;患者因而冲任血虛,月經氣血外泄後,冲任更虛,胞脈失養,不榮則痛。


  月經病治療原則重在治本調經。治本,即抓住各病証的基本病機消除病因;調經,即運用各種治療方法平衡臟腑陰陽,調和氣血,使月經恢復正常。治本調經的主要思路:

辨年齡與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

女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生理與病理特點,少女正當生長發育,調經在顧護腎氣;育齡期生殖功能旺盛,經孕產乳皆以血為本,往往不足於血,有餘於氣,調經重在補腎養血、疏肝理氣。絕經前腎氣虛衰、天癸將竭,調經重在補養肝腎精血。絕經後天癸已竭,腎中陰陽偏頗,使心肝脾多臟受纍,治療重在平衡陰陽、調和氣血以頤養後天。


分期辨証用藥

經期血室正開,胞宮瀉而不藏,經血下行,應據經量多少因勢利導,量多者適當收澀,量少者養血活血。經後血室已閉,血海相對空虛,胞宮藏而不瀉,治宜養精血,補肝腎。經間期乃重陰轉陽之絪縕期,治宜助陽活血。經前期應據証候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。


辨病的緩急

根據‘急則治其標、緩則治其本’ 的原則,病急勢危則速治標以救急。如暴崩下血之際,需塞流止血以治標,待病情緩解後則辨証求因以治本。


辨病的先後

如先因崩漏而致血癆,當先調經,經調則血自復;若因蟲積導致月經過少甚閉經,則先治原發病,病愈則月經漸復。


分享到: